武汉科技大学:走万里山河育五德 融多元实践铸初心
本网讯(通讯员 席厚杰 聂佳文 杜秉朔)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5年“卓越匠心,青春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及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奔赴荆州市公安县黄山头镇,在15天的时间里,履行“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责任,在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德”之旅:踏红色足迹 铸精神根基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在永兴垸村,团队与95岁抗美援朝老兵吴豁然对话,从“零下几十度坚守阵地”的故事里触摸精神密码,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历史的追寻;在七七事变88周年当天,团队举行升旗仪式,让这伟大抗战精神世代赓续,激励队员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捍卫用鲜血写就的历史,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奋勇前行;在黄山头镇红色教育基地,团队探寻红色印记,接受了一次红色教育的深刻洗礼,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在南闸分洪纪念公园,团队成员们参观了巍然矗立的分洪纪念碑,碑上“舍小家为大家”的烫金大字熠熠生辉......
“智”之旅:观实践现场 探认知边界
以拓宽眼界为重点,助力学生用脚步勾勒出机械学科服务社会的立体图景。在黄山头水泵站,团队成员们跟着车间主任陈志华拆解电机防护外壳,在高压柜与LCU屏前理解智能控制逻辑,学习了什么是“铁屑清除三步骤”,什么是“端子拧紧扭矩标准”......课本上的理论突然有了金属质感;在湖北车桥厂,团队成员们看到数控插壳技术以微米级精度作业,看到空中物流系统像毛细血管般输送物料,队员们感慨“原来这就是我的专业”......当课本上的知识照进现实、当理论的认知变为亲眼的见证、当系统化管理流程导图呈现在眼前、当毫厘不差的目标口号萦绕在耳畔,队员们明白了“卓越匠心”四个字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
“体”之旅:摘田园硕果 强身心体魄
以增强体质为基础,在田园劳作中磨砺学生意志。团队于七月盛夏奔赴黄山头镇的田园地间——在莲田种植场地,队员们亲乘小舟,学会了“选成熟、轻扭转”的采摘要领,也体会到了作物采摘背后的艰辛;在邵家岗村的一所梨园,团队成员们开启了一场与梨子的甜蜜邂逅,了解了梨园3排雌性树搭配1排雄性树的异花传粉式种植;在曾口村的西瓜大棚里,队员们顶着烈日,满身大汗,切身体会到劳作的不易......打破认知壁垒,从此知识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生动的一朵朵莲蓬、一颗颗翠冠梨、一个个美都冰糖瓜......
“美”之旅:执支教画笔 绘童心之美
以培养审美能力为目标,引导乡村儿童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在马鞍山村的童伴之家里,队员们用十五天的时光,做了一件值得回味很久的事。队员们引导孩子们画出心中的蓝天白云,孩子们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充满了对知识最纯粹的渴望;在脸谱课上,队员们鼓励孩子们大胆创作,为脸谱赋予童趣新貌;在“纸鸢绘梦·童心向党”课上,队员们启迪孩子们用画笔勾勒梦想,让梦想的风筝乘风而起......当听到“大哥哥,大姐姐,你们明天还来吗?”,团队成员们明白了,这段双向奔赴的时光,早已在心里刻下了滚烫的印记。原来教育最美的样子,是蹲下来听孩子说话,陪他们一起慢慢认识这个大大的世界。
“劳”之旅:访乡土劳动者 悟奋斗者之姿
以培养劳动观念为导向,让学生在入户走访中领悟劳动价值。在肖家咀村,队员们了解到留守老人“边带孙子边种田”的乐观;在永兴垸村,队员们感叹余新南书记对2800亩虾稻连作田的规划蓝图;在老贯溪村,队员们聆听驻村工作队队长甘永忠关于乡村振兴的经验分享;在监测户周训铎家中,队员们进一步了解了防返贫政策与产业帮扶的衔接路径......一趟趟走访让团队成员们明白——奋斗从不分场域。
让德育引领方向,智育夯实基础,体育强健体魄,美育涵养心灵,劳动教育锤炼品格,这个夏天,团队成员们告别了空调房的安逸,在暑期社会实践里遇见了更真实的生活。在乡村,看袅袅炊烟里藏着的振兴故事;在企业,感受创新创造里迸发出的发展活力;在课堂,触摸孩子们眼里悦动的求知火苗。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感悟返程,未来的路,团队成员们会走的更笃定、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