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发布日期:2023-10-10
来源:李伟
浏览量:913

制度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与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相联系的。高校辅导员制度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形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1953年,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创立“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经过70年探索、发展与深化,形成了辅导员制度的现代化体系,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供了制度基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的贺信中强调了清华大学“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1]“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正是这一培养特色的重要保障。新时代新征程上,分析“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对提升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自信,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所谓“双肩挑”,即“一个肩膀挑政治工作,一个肩膀挑业务工作”。“双肩挑”辅导员制度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肃清封建思想,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成为时代命题。”[2]“为结合国家建设需要,充实大量技术人才参与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推动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高校成为培养‘又红又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3]1953年,在现实需求以及党和国家政策的共同驱使之下,蒋南翔同志率先提出在清华大学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

学生人数激增与思政工作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是当时清华大学建立“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内驱动力。《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确定将清华大学由原来的综合性大学改为多科性高等工业大学。院系调整后,一些工科院校并入,清华大学学生人数由2000多人激增至6000多人。同时,“为适应国家建设对技术人员的急需,1952年招收的2000多名学生一半进两年制专科,两年就毕业,而且还动员许多学习好的同学进专科,造成一部分学生意见很大,学生思想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4]对此,学校认识到必须要有专门做思政工作的机构干部和完善的制度,由此,清华大学从学习成绩优秀、政治觉悟较高、工作能力强的高年级同学中选取一部分党团员担任政治辅导员,形成了“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以此来解决思政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

党和国家关于政治辅导员的政策制度是清华大学建立“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外驱力量。为了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明确指出:“各工学院有准备地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主持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5]这是我国首次正式提出要“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中共中央、教育部、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先后发布了系列重要文件,对高校政治辅导处设立、政治辅导员配备及其职责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规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这些政策驱动之下,清华大学提出了“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

当然,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的革命经验为“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蒋南翔同志曾经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受中央安排前往东北开展青年工作,他领导地下党员开创了东北青年运动的新局面。他在哈尔滨青干校期间,“实行同住、同吃、同学习、同工作、同娱乐。按文化程度编成若干队,队长由学员中产生,在党总支的领导下负责日常工作”。[6]这为他后来提出的“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提供了实践基础。基于此,清华大学提交了《清华大学关于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向中央高等教育部、中央人事部的请示报告》,正式建立了“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实践。

“双肩挑”辅导员制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1976年至1981年间,清华大学有计划地恢复“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党委学生部统管政治辅导员工作,对政治辅导员制度进行调整,采用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担任政治辅导员的方式,并为政治辅导员进修硕士学位提供条件。1981至2003年间,“双肩挑”辅导员制度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而得到完善。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出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被提至前所未有之高度。在此背景下,清华大学2006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明确要坚持和发展“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在这一时期,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从辅导员的选拔培养、管理、评优等环节逐步形成规范的工作体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大任务。”[7]随着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双肩挑”辅导员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清华大学在2017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构建并完善了涵盖“岗前—岗中—岗后”的专业能力提升机制、“基本保障—评奖评优—宣传表彰”的荣誉奖励激励机制、“海外实践—海外研修—紫荆学者计划”的学术发展机制、引导辅导员“入主流、上大舞台”的职业发展机制等四大板块的辅导员全周期发展体系,建立起全周期培养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助力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迈进。

尽管辅导员工作的政策与措施随时代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但“双肩挑”辅导员制度在发展历程中凝练了自身的鲜明特色,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许多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在设立“专职辅导员”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双肩挑”辅导员制度。如复旦大学逐步确立了“专职辅导员、青年教师、人才工程”三类结合的辅导员队伍结构,形成了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

“双肩挑”辅导员制度是为适应社会主义高校办学要求而建立的,经过不断探索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总的来说,1953年建立的“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既是结合学校实际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创新探索,又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大批治国英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双肩挑”辅导员制度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开始

“辅导员的职业化就是标准化、终身化、专门化。”[8]“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建立,开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使辅导员工作从军事体制中脱离出来,开创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为高校建立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供了政策基础,这标志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开始。

1961年9月出台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突破性成果。条例规定了高校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旨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条例指出高校要“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从专职的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中挑选有一定政治工作经验的人担任。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9]这是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提出要设置高校专职政治辅导员,这一进步显然是受到了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迫切现实要求,高校辅导员制度得到恢复发展。90年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坚持党的领导,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制度建设完善。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以清华大学辅导员制度为“蓝本”,按照教育部设计框架制定,并按照《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定》具体要求进行完善。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辅导员工作不断向职业化发展。

辅导员职业化是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制度化体现,应具备“拥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组成的稳定的队伍,专门的工作制度和规范等”。[10]广义上的辅导员职业化包含培育符合职业要求的人才队伍的过程,及与职业化建设的体制制度政策等体系的建立完善。狭义上的辅导员职业化特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目标,包括人员职业专门化、制度专项化等。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主要体现在:建立开放型政策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建立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提高资格认定标准;健全完善的配套措施,营造良好的辅导员职业文化。辅导员制度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和制度的职业化发展而发展。教育部批准在高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学科建设发展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是辅导员职业化的生动体现,是对职业化进行成文要求的先行者。

1961年9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出台后,全国各高校充分借鉴清华大学辅导员制度的经验,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一是明确高校辅导员的选拔、准入机制;二是明确辅导员的人事、日常工作的安排;三是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使其专心从事与学生思政教育和日常生活相关的管理工作;四是加强学校各部门、各院系之间的协同运作以提高工作成效;五是做好辅导员的工作奖励、正常分流以及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工作,稳定和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以获得更大的竞争力。

三、“双肩挑”辅导员制度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迈进

“辅导员的专业化是指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的人员走上辅导员岗位,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11]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与时俱进,保持形成基本特色与经验,根据环境变化不断完善拓展辅导员制度工作体制机制模式。

学校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队伍体系,系统完备的岗位格局,严格的选拔培养体系,能够全力支持辅导员的发展。清华大学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为各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提供了借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实践证明,建设高水平辅导员队伍最有效的措施是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在‘双肩挑’辅导员制度基础上,学校积极进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基本模式有四种:‘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专职辅导员+学生助理+班主任’、‘专职辅导员+导师+学生助理’和‘双肩挑教师+学生助理’。”[1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出台后,高校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依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进行配备。这些模式是对“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进一步深化,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持学校的安全稳定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非专业状态表现为缺乏完整的知识系统以及规范的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辅导员群体职业认同度低,辅导员个体过渡性强,缺乏工作经验等。《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颁布,让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关注焦点。文件强调辅导员要认真做好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期对工作条件的变化开展调查,同时,文件也对辅导员的工作细则做出了明确规定。为落实文件精神,高教领域大力加强高校党建,高度关注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普遍建立起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改革日益深化,国家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见,辅导员制度进入完善发展时期。

高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方向建设和发展还体现在对辅导员角色的精准定位上。2006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辅导员要“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确立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共同理想。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目标,使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要“了解高校学生思政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教育引导”。文件也明确指出辅导员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方位、综合性的创造性劳动,除了教育活动以外,还有“指导学生党支部建设”“组织班主任思政理论课教师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思政工作”“落实经济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等工作内容。因此,辅导员应该具备职业能力、学生事务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多种能力,通过自身的能力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注入新力量和新灵魂。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要求高校要重视对辅导员的培养,强化其知识体系。在培养内容方面,高校要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教育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知识从外部和内部完善辅导员的知识体系,此外,对辅导员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辅导与培训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也极其重要。在培养形式上,高校要积极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交流考察和进修深造,支持辅导员统筹发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鼓励专职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选拔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或业务进修,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四、“双肩挑”辅导员制度开启高校辅导员制度法规化进程

随着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其工作内容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辅导员制度的发展体现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创造性。随着深化改革进程加快,教育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富于变化。辅导员制度曾为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作出过巨大贡献,随着辅导员制度的变迁创新,辅导员制度应在与时俱进的丰富完善中为高等教育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要,国家对政治辅导员制度进行总体部署。1949—1976年,是高校辅导员法规化的形成和确立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发生变化,高校辅导员成为高校一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1951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的指示》和《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强调各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且设置政治辅导员岗位,以便逐步实现思想和政治对学生和青年教师服务覆盖。清华大学根据学生思想发展的状况与和学校建设现状,把高年级中优秀的学生纳入辅导员队伍,初步建立起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1961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指明了专职辅导员的具体要求。196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使得辅导员角色要求得以法规化。1966年政治辅导员队伍得以形成。

高考制度恢复前后,高校对辅导员的职责要求更加具体,制度体系日益完善。1976—2012年,是高校辅导员制度法规化的恢复、调整和发展阶段。1977年,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表达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工作的高度重视,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进行拨乱反正,并召开首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促进高校辅导员法规化发展赋予了新特点。1980—1984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相继出台,丰富了政治辅导员的队伍来源,也对队伍成员的身份地位、职称评定、培养发展与福利待遇等作出详细规定。《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对业务教师和辅导员实行职务聘任制。200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完善辅导员工作队伍的有效措施是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与专职辅导员相关的奖励选拔制度建设细则等。《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使辅导员法规化水平加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院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辅导员队伍法规化建设。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出台,对高校辅导员的个人要求更加详细和规范。2016年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制度参照,并强化了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高校要重视辅导员专业发展,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环境的发展变化。“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开启了高校辅导员制度法规化进程,有利于更好地满足高校辅导员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有利于深化高校辅导员的制度认知,有利于转变辅导员的晋升参与态度,使辅导员在选拔培养和管理发展等方面有章可循。

综上所述,“双肩挑”辅导员制度推动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促进了高校辅导员制度法规化进程。清华大学建立的开放型辅导员管理体制、完善的辅导员培养与培训体系等,成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内涵的生动体现。高校辅导员制度经历多年发展日趋成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辅导员制度仍面临新的挑战。如今,“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在传承中得以发展,成为我国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然而,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是长远复杂的系统工程,仍需要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致信祝贺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N].人民日报,2016-04-23(001).

[2]冯刚,张晓平,苏洁.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3.

[3]冯刚,刘宏达.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十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7.

[4]《双肩挑》编写组.双肩挑——清华大学学生辅导员工作四十年的回顾与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15.

[5][9]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31,1065.

[6]方惠坚,等.蒋南翔传(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13:112.

[7]冯刚,彭庆红,佘双好,白显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8.

[8][11]冯刚,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259,258.

[10]周良书,朱平,俞小和.中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92.

[12]周先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必须强化五项机制[J].湖南社会科学,2006,(03):151-154.

作者:李伟,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来源:《高校辅导员》2023年第4期

 

责任编辑:李苑,李玉飞,湖北高校思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