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探索“五个互嵌”社区育人 铸牢各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日期:2023-09-05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
浏览量:783

学校着力构建组织互嵌、学习互嵌、生活互嵌、师生互嵌、文化互嵌为主干的“互嵌型”学生社区育人新模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营造互嵌交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育人场域。

一、打造“组织互嵌”,创建党建引领高地

学校党委制定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学校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优化拓展党建阵地,创新活动载体、工作方式、运行机制,引导党支部及党员积极投身基层社区治理。推进“青年理论宣讲团”进学生社区,设立党员责任寝室,强化“党员亮身份”。在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党员主动挺身而出,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图片1.png

二、坚持“学习互嵌”,构建共同成长空间

一是实行混合编班。引导各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融洽关系。二是实行学习互助。针对学生学业基础差异实施“滴灌式”育人模式,将学业预警帮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三是倡导互助共进。2004年至今持续实施“学长计划”,发挥高年级优秀学生传、帮、带作用。完善学生成长营、骨干训练营、党员先锋营及西部少数民族卓越人才实验班等人才培养载体,在团队互动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工作骨干。

图片2.png

三、力促“生活互嵌”,增进手足相亲情感

一是坚持混合居住。按照民族、地域分散互嵌的原则分配寝室,坚持同室学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扩大各族学生的交往空间。二是建设文明寝室。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依托,打造“就寝同舍、学习同步、语言同学、民俗同尊、困难同渡、进餐同桌、娱乐同享、节日同庆、校园同护、纪律同守、和谐同创”的寝室文化,促进各族学生和睦相处。三是强化自律意识。成立楼栋自律委员会、生活与权益保障委员会等学生自治组织,让各族学生在自我管理服务中提升能力、增进友谊。四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民族文化交流节”及短视频、表情包、音乐MV等新媒体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

四、强化“师生互嵌”,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一是完善“三全育人”体系。推进“红心向党、初心领航、凝心聚力、同心树人”四大育人工程,整合“师生家校社”多方资源,以“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二是建强学生工作队伍。坚持辅导员“四进四同”工作制度,在陪伴中为学生引路导航。选优配强班导师,明确工作职责,严格考核评价,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专项工作津贴。三是实施“成长守望”计划。明确1名机关干部联系1至2名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并扩展守望到该学生同宿舍学生,推进全员育人。四是构建师生交流机制。坚持校、院领导学生区晚值班制度,设立“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信箱,定期举办学生代表座谈会,寒暑假常态化开展家访工作,多渠道与学生交流互动、释疑解难。

五、推进“文化互嵌”,厚植民族团结根脉

一是建设专门课程。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必修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二是用好“第二课堂”。开展“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等主题活动,构建“边疆行”“城市行”“老区行”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建设“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好巴郎”“石榴红”工作室等志愿服务平台,实施“高原书屋”“笔友计划”等品牌活动,引导师生在实践中强化“五个认同”意识。三是讲好“红色故事”。实施“初心领航 红色寻访”系列活动,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开展“青春与初心的对话”,组织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路线,讲述家乡变化故事、民族团结故事。挖掘民族高校红色校史资源,组织师生创作传唱歌曲《民大,我心中的歌》,重温民族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赓续红色基因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片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