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工作案例4】三峡大学:屈原文化网络工作室
作品简介:2022年11月,屈原文化网络工作室正式成立。成立至今仅一年时间,工作室创立了“彭红卫讲屈原”微信视频号及同名抖音号,发布名为“彭红卫讲屈原”系列作品共计20期并举办线下讲座十余场,栏目主讲人彭红卫初现“明星效应”,受到《光明日报》等各级媒体采访,登陆学习强国平台,受宜昌市图书馆之邀录制“中华传统文化慕课”20期,社会反响热烈,传播效果良好。工作室秉持“两尊重两结合”原则,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工作流程短平快,团队建设小而美”的特色道路,为地方高校赋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低成本、高效能的发展样本。
作者:肖又菁、彭红卫、刘羿勋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屈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杰出代表,他身上所体现的浓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九死未悔的革故鼎新精神、矢志不渝的以民为本精神、锲而不舍的上下求索精神、孜孜不倦的好修为常精神,都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曾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等多个不同重要场合提及屈原,寄情言志、阐述思想。
然而,新时代下传播技术与传播理念的飞速更新发展对以屈原文化为代表的传统优秀文化的大众传播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湖北省宜昌市是屈原故里,这里的人们理应率先迈出勇敢探索的步伐。
2022年11月,屈原文化网络工作室正式成立。成立至今仅一年时间,工作室创立了“彭红卫讲屈原”微信视频号及同名抖音号,发布名为“彭红卫讲屈原”系列作品共计20期并举办线下讲座十余场,栏目主讲人彭红卫初现“明星效应”,受到《光明日报》等各级媒体采访,登陆学习强国平台,受宜昌市图书馆之邀录制“中华传统文化慕课”20期,社会反响热烈,传播效果良好。工作室秉持“两尊重两结合”原则,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工作流程短平快,团队建设小而美”的特色道路,为地方高校赋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低成本、高效能的发展样本。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两尊重两结合”
“两尊重”是指,既要尊重网络传播规律,又要尊重传统文化,两个尊重同等重要、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新时代,传播技术更新迭代加快,受众收视心理发生极大转变,这要求文化传播工作者必须摒弃与时代不相适应的传播理念与手段,充分尊重网络传播规律,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传统优秀文化,违背规律办事最终只能事倍功半。然而,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必须是保证其传播内容的高度准确性,否则轻者令人贻笑大方,重者荼毒大众,后果不堪设想。“两结合”则是指将党和国家的宣传诉求与群众的收视诉求相结合,在选题时尽可能在“需要群众看什么”和“群众需要看什么”之间达成相对平衡。
“两尊重两结合”是屈原文化网络工作室从其大量网络传播实践中提炼出的文字性纲领,也是工作室开展一切文化传播工作的重要宗旨和根本原则,它确保了网络传播工作的导向正确、内容精准,既要流量也要质量。
以工作室制作的系列短视频“彭红卫讲屈原”为例,该栏目主讲人彭红卫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屈原文化,现任三峡大学屈原文化中心主任,发表《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等多部专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校注古籍四种,参编高等教育教材多部,公开发表诗词歌赋多篇,这使得栏目对于屈原文化的整体把握和细节表达都十分准确而得体。在保障栏目内容权威性、严谨性的基础之上,栏目还密切结合社会热点策划具体主题,为节目增添趣味性和话题性。栏目曾结合人气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微博热搜“A4腰”、刀郎新歌发布等热议话题进行视频制作,传播效果良好。
(二)“工作流程短平快”
以高校师生为主要成员的文化传播工作室往往具有工作热情十足、文化水平较高等先天优势,但同时也面临工作精力不足,业余时间不充裕等现实局限。为克服这一难题,屈原文化网络工作室自创立以来,坚持每月开展工作复盘讨论活动,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精简工作步骤,对人员分工进行精准划分,从前期策划、拍摄制作到后期发布宣传,环环紧扣,有序进行。每个环节只需核心成员1名,对自身环节高度负责,极大地减少了工作中的无效沟通,增强了各个环节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团队建设小而美”
高校师生自主建设的文化工作室通常面临由资金紧缺带来的发展困境,针对这一问题,屈原文化网络工作室厘清发展思路,化劣势为优势,逐渐摸索出一条以专业课程为依托、以建设“小而美”团队为主要目标的个性化发展道路,使地方高校小型文化工作室能够实现低投入、高产出。
屈原文化网络工作室稳定成员共五名,其中两位老师为主要负责人,分别把关内容输出与视频制作宣发。三名学生成员由两位老师以其教授的专业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视频节目分析与制作》为平台,通过严格的业务考核和长期的日常观察选拔产生,因此学生成员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视频制作素养、较为完善的人格以及较为强烈的主观能动性。相较于大型团队,微型团队的成员之间交流更为密切,因此整体关系融洽、氛围和谐,工作效率极高,团队建设起来十分方便快捷,同时也避免了由盲目扩建带来的管理成本增长问题。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屈原文化网络传播方面
屈原文化网络工作室自建立以来,已完成20期“彭红卫讲屈原”系列短视频,短视频上线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主讲人彭红卫凭借其在栏目中对屈原文化的精准解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逐渐成为一张极具代表的屈原文化名牌。
彭红卫登上《光明日报》
2023年6月,彭红卫接受《光明日报》采访,通过国家级媒体向大众传播屈原文化。同年,他还多次登陆学习强国、荆楚网等各级网络传播平台,浏览量总计已逾500万。
彭红卫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彭红卫登上荆楚网
栏目开播仅一年时间里,彭红卫还受邀走进城市规划展览馆、中小学校园等,开展讲座共计十余场,使数千名群众现场感受了屈原文化的魅力。
彭红卫为宜昌市民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城市公开课
彭红卫走进宜昌市滋兰中学
除此之外,他还受邀完成了宜昌市图书馆中华传统文化慕课20期的录制工作并在宜昌市图书馆上线。该慕课拟由宜昌市图书馆推荐至湖北省图书馆,进而推荐至国家图书馆全网上线。
(二)人才培养方面
屈原文化网络工作室建立于地方高校,因此其主要宗旨除了传播屈原文化,还应致力于人才培养。工作室创建至今,已有多名学生深度参与屈原文化相关研究课题,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宜昌市委宣传部联合发布的项目《屈原与长江文明研究》等。
另外,团队视频制作负责教师肖又菁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开始设立名为《博主养成计划》的人文素质选修课,她将运营“彭红卫讲屈原”视频号的心得体会通过课程的方式传递给更多对新媒体制作感兴趣的同学,收效显著。开课仅一个学期,学生们创作的短视频在抖音平台就收获了点赞共计169.4万,总浏览量超4019.8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她还应用网络视频制作经验指导学生制作大量视频作品,在宜昌市“活力之城青年秀”城市代言活动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使学生们利用专业所长深度助力宜昌市城市品牌建设。
(三)工作机制方面
工作室建立时间虽然仅有一年,但运营情况稳定向好,形成了一支融合了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学、古代汉语言文学等多个专业的跨专业队伍。团队成员互相取长补短,交流深入,联系密切,团队氛围和谐良好,工作开展顺利高效。
作为一支传统文化的传播队伍,团队自建立以来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在老师的带领下定期开展书籍阅读和分享活动,增强团队文化底蕴,实现“先向内,后向外”的健康可持续生长路径。
工作室开展的传统文化传播工作扎实而有效,获得了学校和宜昌市城市品牌办公室的高度认可,并予以专项资金扶持。此外,工作室还通过线下宣讲实现“自主造血”,为下一个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未来,屈原文化网络工作室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短视频策划方面,需更加紧密地与时代热点相结合,尤其要特别注重话题时效性,加强对于主题的塑造与设计,要高度关注群众的收视诉求,能广泛地引发大众共鸣。第二、短视频制作方面,需不断根据节目反馈改进拍摄和剪辑具体手法,适度增强网感,拉进与受众的心理距离。第三、宣传与推广方面,团队需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打造辨识度高、记忆点强的品牌形象,并从线上线下对视频号及工作室自身进行多维度宣传。“彭红卫讲屈原”栏目拟在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多个网络平台同步上线。另外,团队还需切实加强对外联络,不断拓宽发展路径并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第四、团队建设方面,需对人员选用、工作流程等关键问题形成文字章程,便于团队的科学管理。另外,工作室成员还需持续加强对屈原文化的深入学习,将屈原精神真正内化于心。
屈原文化网络工作室是浩瀚网络繁星中微乎其微的一点,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工作室将秉持着屈原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之路上上下求索,再添新功。